本文整理了行星轮系配齿算法的分类与实现要点。
概述
本算法源于齿轮箱传动链设计过程,尝试构建算法求解行星轮系的齿数组合。遵循“应有尽有”的思路,先生成尽可能多的可行组合,再由设计人员按需求筛选。本文先给出基本分类与符号,随后说明三种方法:暴力历遍、等强度与最小外廓尺寸原则、以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(ANN)的传动比选择。对无双联齿轮的轮系,暴力法通常足够;对含双联齿轮的双排系统,后两种更合适。双排系统涉及传动比分配,本文亦参考相关手册的做法。
1.轮系分类与齿轮代号
介绍两类分类法,苏联学者库德略夫采夫提出按行星齿轮传动的基本构件进行分类,各个构件的代号见表1。在库氏原著中,K 表示中心轮,H 表示转臂。根据组合可得 2Z-X、3Z、Z-X-V 等类型(见图1~图3)。
名称 | 中心轮 | 转臂 | 输出轴 |
---|---|---|---|
字母 | Z | X | V |
根据齿轮的啮合方式分类,N 表示内啮合,W 表示外啮合,G 表示“公共齿轮”(同时与两个中心轮啮合)。类型代码由字母组合构成;字母重复(如 NN、WW)表示该啮合形式出现两处。该方法强调啮合拓扑结构,常与 Z/X/V 构件角色分类互补使用。JB 1799-76 行星减速器标准,即采用该方法。详见表2。
类型代码 | N(内啮合数) | W(外啮合数) | G(公共齿轮数)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NGW | 1 | 1 | 1 | 同时具有内啮合与外啮合,并含一个与两中心轮同时啮合的公共齿轮 |
NW | 1 | 1 | 0 | 具有一个内啮合和一个外啮合 |
WW | 0 | 2 | 0 | 具有两个外啮合,无内齿圈(该情况可以看成某种传动链) |
NN | 2 | 0 | 0 | 具有两个内啮合,无太阳轮 |
NGWN | 2 | 1 | 1 | 具有两个内啮合和一个外啮合,并含一个公共齿轮 |
N | 1 | 0 | 0 | 仅具有一个内啮合的行星齿轮传动(无太阳轮) |
2.传动比计算——确定我的设计目的
由上述的传动比计算公式,接下来可以开始设计了。以非变位直齿圆柱齿轮为例,需满足传动比、同心、邻接与装配等条件。给定精确传动比与行星轮数,可采用如下总配齿公式:
该式适用于各齿数均为整数的情况。据此可设定搜索范围:自太阳轮最小齿数起推算其它齿数,枚举组合并校核比例,即可得到可行解集。
3.初步设计的强度,尺寸问题
假设已经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参数模型,但是发现模数为2,远远不能承受2000kN的载荷,可谓事半功倍。此外,对于多级轮系,含双联齿轮轮系还涉及传动比分配问题,人们提出了强度原则,根据等强度和最小尺寸原则来指导传动比的合理分配。故简述行星轮系强度计算。必须指出的是,行星轮系还涉及均载机构,其实际受力情况更为复杂。程序在处理时,采取了设置均载系数的方法。
声明
本文与配套程序为作者独立开发与生成,仅限非商业研究与教学使用。未经书面许可,不得商业化;作者不承担因第三方使用而产生的任何责任。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。
理论与部分数据据源于公开文献/标准(见参考文献);其余数据与全部代码由作者独立生成/实现,仅限非商业用途;未使用非公开或受限数据;无利益冲突。